有一天中午,我在视频里看到了一条黄狗,它试图从房间里走出去,但是打不开门,便扭头发出召唤,这时候,另一条黄狗大摇大摆的走过来。只见它伸出长长的脖子,张开嘴巴,衔住门把手,使劲往后拉,门打开了,它用一条腿上前挡住,然后松开口,用头抵住门并往后推,终于把门完全打开,一直等到先前那条黄狗走出去,它才转回头,跟着走了出去……和猎萝卜小编一起了解。


看完这个视频我很惊讶,没想到后面那条黄狗能够嘴脚并用,这种协调能力似乎只有人类才有,而且,更让人惊叹的是,这两条黄狗还有很强的自主协作意识,否则先前那条狗根本无法走出去。


其实这两只狗是机器人,是波士顿动力公司最新的研究成果。相对只能完成简单动作的机器人来说,这两只机器人更加智能化一些。


如果福特汽车创始人看到这种情况,是不是应当高兴呢?他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:我本来要雇佣一双手,结果来了一个人。言外之意,人是最难伺候的。无疑他把人当成了问题和麻烦制造者,如果汽车生产的流水线上都是机器人,无疑会省去很多麻烦。不过德鲁克先生对这一点表示反对,他说应该视问题为机会,所以“雇佣整个人,而不是一双手”,因为人的想象力和整合力是机器取代不了的,所以才有了知识工作者的提法,也才有了真正的“知本家”。


blob.png


当然我们要拥护德鲁克先生,知识就是力量,如同不懂得区块链怎么去玩比特币一样,互联网上的很多新生事物,确实非要高智商才能玩得转啊。总之,是人发明了机器人,目的就是让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,尤其是那些机械、重复的体力劳动,在这些方面,机器人确实比人类做得好很多。


虽然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,但是,对于我们一些成天忙于具体事务的HR来说,还一时半会指望不上,因为很多东西需要跟人打交道,沟通沟通,交互交互,机器人暂时还替代不了,所以还得把眼下的事做好,还得伺候好那些人,那么这就涉及到我们在别人心中是怎样的印象,反过来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。


在尤里奇这样的专家眼里,HR的理想画像应该是:行政管理专家,员工带头人,变革引领者,战略合作伙伴。高帽戴得很漂亮,听起来也动听,让HR分饰多角,感觉也很过瘾,总让人觉得自己有一些主角的味道。专家就像编剧,HR负责演出。可在实际操作中,并不是这么回事,有时候做着做着,会忘记这些身份。况且,有时候老板也不让你以“员工带头人、变革引领者”这样的身份自居,甚至在员工们的眼里:做人事的净不干人事。与我们心目中的迷之自信的形象相距甚远,这就有点南辕北辙了。实际工作的HR,有的淹没在具体事务中不可自拔,有的沉浸在专家的编剧人设里一厢情愿。所以,我们也只能默默的念诵几位人力资源大师的名字,引用一下他们的理论,不时的自嗨一下而已。


老板心中理想的HR,则是百变金刚,全能战士,只要涉及到人,有什么事就找HR。因为很多情况他们自己也没想清楚,他们总以为人力资源是个专业活,里面很多东西仿佛是个黑箱,让他们看不分明,于是,很大一部分只是靠感受说话,并没有什么客观绩效来衡量人力资源工作。


我举个例子,有个人力资源经理勤勤恳恳做工作,完成了人员招聘、培训等各种指标,中间过程中也得到了总经理的一些表扬,年底的时候,总经理却给了他评了一个B级(一般),尤其在主观评分这一项里,总经理打了低分。在人力资源经理专门写信询问总经理之后,总经理才认真回复,理由是:没有达到我的期望。至于是什么期望,说的含糊其辞:没有帮助各部门达成目标。至于是什么目标,就没有下文了。


问题点不在于有没有达成目标、目标是否合理这样的事,而是为什么事后才说出这样的期望,这究竟是期望还是秋后算账?或许,这个总经理的评估结果是对的,但是给出理由的时机——在逻辑上是错误的,不应该在打了分之后才告诉你:我对你的期望是什么。这是很耍流氓的行为。


说到底,年终考核就是话语权,看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上,谁就有解释权。尤其存在主观评分这一项,本身就很不可靠,这是很多HR给别人、也是给自己挖的一个坑。


回到开头,机器人不是人,至少不是完整的人,人的本质是具有人性……贪婪欲望情感等等,你只具有人的动作和语言是远远不够的,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,无论怎么变,万变不离其宗,猴性是永不改变的。人力资源叫什么名字不是最重要,重要的是那些人力资源业务:招聘、考核、培训、发展、薪酬,这些事总得有人做,只是做的方法方式要改变,我们只需要换副马甲就好。


总体上,只要人的脑袋所占的权重越大,HR的地位就越会上升,人力资源工作也会越发重要,反之,满脑子还是“三条腿的蛤蟆没见过,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”的观念,就只能回到福特时代了。新时代的HR,只有在客观绩效数据+员工主观感受两方面做好,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HR。


所以,与其谈如何变身,不如去寻找不变的本质和规律,那就得坚持一些不变的原则,这些原则不因换了老板和工作环境而改变,也不因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而更迭,这个原则一定非常神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