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培训师,梦想是成为一名造诣非凡的大师。我认为理想与梦想是有层次区别的,理想是基于理性分析的目标,实现的概率是存在的;梦想是依托于主观意识,实现的概率非常小,但也不是不无可能。这样的目标其出现过程是有一个历史轨迹的,和猎萝卜网小编一起了解。


(一)  孩提时代


受家庭环境影响,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早,那时候,心目中的“偶像”是学识饱满,名动天下的大儒,成为大儒当时认为需要两个重要条件,1才华,尤其是口才,即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,感化影响别人思想的能力,2有大量著作传世,能够自成体系,福泽后世


成为大儒之前要先成为学者或学士,口才是一个重要标志,当时年纪小,追求舌辨之才,逞口舌之快,羡慕苏秦说动六国连横,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当时的格局与形式;羡慕诸葛亮舌战群儒,将江东一干主降派的谋臣说的哑口无言,推动孙刘联盟建立。后来,发现古希腊的雄辩术是学者的必修课程,于是开始学习辩论,订阅了《演讲与口才》的期刊,熟悉这本杂志的同仁都知道,当时很多知名主持人和文化人士都担任过封面人物。这段时间在口才项目上的训练目标就是说服别人,让别人的立论不攻自破。


image.png


(二)  大学时代


初入校园,就积极参加学院的辩论队,还是执着于“辨”的层面,也会在辩论的过程中,看到对方尴尬的场面而内心窃喜。直到有一次,接触到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金言,他说“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,大师既有某一领域惊人的成就,也有兼容并蓄的胸怀。


最早接触大师,是称呼有一定修为的出家人,出家人不争,是因为看破,善争之人在大师面前都自惭形秽。大师必是德行并举之人,才能让人心悦诚服。大师,成为了大学重要的精神文明象征,也是职业成就的追求目标。为何能被称为大师,是他们很多事情都经历过,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直击事物的本质。于是,我后大学时代,就开始“穷理”,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,对哲学非常感兴趣,喜欢去了解很多看似枯燥的理论或理念,从追求“善辨”到转变为“穷理”,是我思维方式的一个重大变化,这段时期目标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。



(三)  初入职场


既然我把成为大师作为一个非常崇高的目标,那我就开始思考,大师除了学识渊博,品德高尚,还有什么特点呢,我认为就是内心极其强大,自我潜意识支配力极强。于是我跨过专业对口的限制,选择进入了培训公司,在培训公司多年的工作经历,让我得出这样的认识:培训公司对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的洗脑能力超出你的想象!用个当时流行的玩笑话就是,教育年轻人看待成功学,“要成功,先发疯,头脑简单向前冲”,是的,年轻人有什么,有热血,有激情,有对权威的盲从,有对自身潜力开发无限可能的期望,有对金钱近乎狂热的追求,有对目标实现过程中接受压力考验的心理准备。当时培训在中国还是方兴未艾,不过很多国际国内的培训大师的故事、事迹,对成功的总结提炼,还是让大家兴奋不已“那就是普通人也可以成功”,就像几年前的选秀节目《超级女声》那样,让很多平凡的有着明星梦的女孩们都可以真的站在舞台上,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。培训公司的工作经历,让我了解了“育人”,这个育人还不是指培养选拨人才,是站在受训者的角度思考什么样的培训能够让大家真的有所改变。



(四)  沉心入企


在培训公司的工作经历学习和收获了许多,但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培训公司的一些通病,如对客户传授的知识或技能实践转化率不高,过度承诺无法兑现等等。激烈的市场竞争,用户的多样化需求,也改变了一些培训公司的初衷,开始超规模市场化运作,客户服务质量急剧下降等问题日益严峻。在机缘和选择方向的驱使下,我进入了实体企业,以HR的角色开展工作,开始最大实际的接触企业的日常经营。


和外训助力相比,接地气的内训体系建设才是企业的造血机制,既培养了内训师队伍,也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相应保障。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,在了解企业业务体系的基础上,如能担任内训师,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开展授课,为企业提供内训支持。我认为内训师包含两个阶段,1是讲师,2是培训师,讲师的侧重点在讲,强调呈现能力,传递的是知识和经验,可能包含更多的是个人感悟,而培训师侧重点在于训,需要呈现、分析、培训和写作各方面能力,能够因材施教,针对学员情况,将共性的知识转化为个性化的实践技能,因此培训师比讲师的要求更高,对企业的价值更大。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培训师就成为了我的职业理想。当然,再此之前要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讲师。我开始力求“践行”。



从“善辨”到“穷理”到“育人”到“践行”,这是我真实的思想轨迹,一个HR培训人员从业的心路历程。从当初想成为“开口谈今古,下笔写春秋”的鸿儒,到转变聚焦为“着眼于人事,关注在企需”的内训讲师,对我的启迪就是:人都不缺少宏大的梦想,缺少的是点滴靠近梦想的现实支撑。在心中那神圣的三尺讲台上,我将尽迎桃李天下。